民族医药产业将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新引擎
——访乌鲁木齐市人大代表、新疆华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
闫秋图
——访乌鲁木齐市人大代表、新疆华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
闫秋图
近日,“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研讨会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目光再次聚焦在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和新疆地区的发展上。
可以说,医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其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行业特点将伴随着人类健康的进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我国民族众多,在数千年的文明发展中,除了汉民族的中医药外,各民族医药也随之发展,如苗、蒙、藏、维族等少数民族也发展出灿烂的医药文化。近些年,我国西部地区面对不断变化的医药市场格局,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利用资源优势,把民族医药产业作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进行重点规划和扶持,取得了丰硕成果。
“民族医药是西部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继承和发展民族医药是打造新疆民族医药产业的当务之急。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无国界的竞争,特别是加入WTO给医药企业带来机遇和挑战,维药企业应当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实力,参与竞争,迎接挑战。” 乌鲁木齐市人大代表、新疆华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俊说。
据了解,新疆华源集团旗下的新疆银朵兰维药股份有限公司,从当初年产值不足五、六百万元,濒临倒闭的国有企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年销售2.1亿元、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家获得国家新版药品GMP认证、首家医药行业新三板挂牌企业。
李俊介绍,维吾尔族医药是维吾尔人民两千多年来与疾病不断作斗争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独树一帜,其思想理论与临床实践在我国医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同时,维吾尔复方药因理论独特、毒副作用相对较小,对风湿关节炎、白癜风、皮肤病、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等疑难杂症及慢性病、老年病具有特殊疗效,在维吾尔民间有着广泛的知名度。随着近年来维医药在全国的应用推广,其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维吾尔药这一地方民族医药的瑰宝,一直处于“藏在深闺少人识”的状态。长期以来,维药在研发能力、企业规模、市场份额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远远滞后于藏药、蒙药、苗药等其他地区的民族药发展。有统计显示,全国民族药年产值为55亿元,年销售额过亿元的品种有18个,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民族药生产企业近15家。目前新疆自治区所有维药生产企业的年销售额不足6亿元,也暂无销售过亿的单品,其销量仅占新疆市场年总需求量的10%,每年至少有24亿元的医药市场空缺。与国内诸多兄弟省份相比,新疆自治区医药产业尚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不仅产业发展起步晚,整体发展的水平不高,而且自身发展的能力不强,企业缺乏具有规模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医药产业发展所拥有的巨大资源、潜力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李俊表示,当下,发展维药产业的国内环境非常有利,政策、经济条件具备,但真正实现维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一定要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据介绍,新疆银朵兰维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就经历了四大阶段的关键性改革与创新,即:第一次改革,将濒临破产的国有药厂改制重组成新疆华康药业公司;第二次改革,大举调整产品结构,做维药产业化,全力出击维药开发与市场推广;第三次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向资本市场迈进之;第四次改革,成功挂牌新三板,销售收入破亿元。
另外,维药的产业化,除了要创新企业的运作模式,加大科研投入外,树立维药品牌也非常关键。虽然维吾尔药理论独特,不乏具有市场潜力的拳头产品,但由于传统复方缺乏规范的临床试验,在临床推广过程中,面对专业医师缺乏具有科学内涵的阐释,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学术推广。更重要的是,同其他民族药一样,传统维药控制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可信度。这些问题,都成了民族医药树立大品牌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瓶颈。
值得欣喜的是,新疆民族药业面临的这些问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据透露,新疆自治区经信委牵头组织研究制定《加快新疆民族医药卫生发展的意见》,将明确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目标,建立财税、金融、投资、技改、研发等相关保障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研究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协调全区民族医药产业各种资源,及时掌握和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瓶颈等问题,组织示范推广等工作,在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有效支持和管理。
可以预见,以天然资源为原材料的药物,已是当前世界医药发展的主要趋向,生物制药、天然药物和中药产业,已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空间的高增值产业之一。新疆维药产业尚有巨大的开发空间,包括其他民族医药在业的我国传统医药必将成为在市场竞争中,最具发展潜力和优势的朝阳产业,也将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